人民网北京5月26日电 (记者赵竹青)5月24日,随着四位嘉宾与Q系列人形机器人共同点亮绚烂光影,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正式开启。
Q系列人形机器人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团队在乔红院士带领下研发的类人机器人系统,其核心技术突破包括高爆发一体化关节、AI赋能设计和类脑智能控制算法。2024年12月,该系列机器人因集体亮相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了咖啡厅服务等场景应用能力。通过"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技术平台,已形成Q1至Q5五款不同功能的样机,涵盖动态运动、多地形适应与高并发推理等领域。截至2025年3月,该系列已在众多实验场景得到验证,构建了包含12个技术组的持续创新体系。【来源-百度百科】
科技部九司副司长李昕在致辞中介绍,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他表示,今年科技活动周首创院市联动模式,与中国科学院深度合作,积极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有效提升了科普活动效能。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周德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践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轮驱动”的使命。恰逢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此次将科技周启动仪式与自动化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协作,开创了科技传播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袁东介绍,“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已成功举办21届,是研究所与公众沟通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多年来,自动化研究所秉持开放理念,邀请公众走进研究所,感受科研氛围,了解科研成果,激发了众多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今年,借助北京科技周的契机,科学日活动将通过更加多元的形式让公众领略智能科技魅力。
活动现场,展览展示区通过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四大版块,向公众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方向的18项科研成果。其中,科学展示区集中呈现了Q系列人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互动展演与科学体验区通过实物模型、视频演示及互动装置,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场景。
本届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