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上海浦东正打造以人形机器人为引领的具身智能创新高地。记者从2月21日召开的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大会上获悉,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主阵地张江集聚产业链上企业73家,覆盖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大模型、智能芯片、算力等多个关键环节,已逐步形成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圈。
其中,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傅利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利叶”)、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等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与制造的浦东领军企业,正加速迈入商业化阶段。
1月6日,智元通用具身机器人累计下线1000台。“去年9月,我们在浦东张江启用了行业首个数据采集厂。每天都有100台机器人在这里训练,产生上万条的数据。”智元机器人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胡静萍介绍说,数据采集厂正源源不断为机器人学习提供数据养料,使智元机器人实现了数据生产和商业闭环,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达到了千台级规模的量产。这也为智元机器人的应用拓展了更多场景。据了解,智元机器人在柔性智造、交互服务、科研教学、特种替身、仓储物流等5个领域已逐步实现落地。
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傅利叶的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在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广泛落地应用,累计交付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已开源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并发布首个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的先行者K2具备大负载、长续航等能力,在物流、冶金、汽车制造等行业均有落地探索。
会上,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院计算”)和绿的谐波(上海)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的谐波”)等5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代表,围绕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积极探寻合作契合点,有力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
绿的谐波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精密传动装置上技术优势明显。其自研自制的反向行星滚珠丝杠在精度、效率、线速度、行程、噪音等方面,行程误差实现P1级精度,效率80%~85%,定位精度达到1丝以内。“张江聚集了很多优质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我们将相关研发放在这里,可以更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绿的谐波销售总监翁进贤说。
“今年我们会搬到张江的模力社区。”华院计算市场总监龚皆贤告诉记者,华院计算未来将和浦东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利用自研的认知智能平台帮助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实际的落地场景中更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