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台的光伏“国六条”新政,虽然对解决光伏电站补贴拖欠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但对更受关注的补贴电价标准则着墨不多。而国家能源局在近日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也明确表示,将按照“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原则,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
这或许意味着,在补贴电价标准方面,可能已不会有太大的提高空间。
出于补贴资金压力以及一些原材料价格下降方面的考虑,标杆电价的逐步回落的确在情理之中。不过,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可能还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面临外部市场日益严峻的当下。
标杆电价的下调虽然有助于促进平价上网早日实现,并因此无限扩大终端应用,从而解决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自然也将因此扭亏为盈,但前提则是规模经济可以发挥作用。而以当前的市况来看,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盈利并不成正比,甚至还出现了负相关,规模效益已难以发挥作用。
标杆电价直接决定着电站投资者的收益率,并会一步步传导到中上游,决定着光伏产品的价格以及企业的利润空间。
当前光伏中上游产品的价格的下跌,并不是基于技术进步、管理效益提升等成本下降的下跌,而完全是价格战下不得已的结果。因此,以不断下调标杆电价来力推终端应用,短期来看,是否能使行业摆脱全产业链亏损的状况,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当然,目前的低价环境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光伏辅材的国产化进程,并借机完善国内光伏产业链。但这同样需要高度重视质量问题,否则,国内电站市场可能后患无穷。
模糊的政策信号
虽然不能指望靠巨额补贴来拯救光伏制造业,但如果标杆电价定得过低,脱离了行业的承受能力,不但对行业健康发展无益,反而可能会扰乱整个产业的竞争秩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
在6月中旬,国务院宣布了促进光伏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而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则是有关补贴的内容,称将扩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规模,保障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按电量补贴的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这为此前备受关注的补贴资金拖欠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式,即通过扩大增量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
不过,这是否就意味着对光伏电站的上网标杆电价会相应的提高,可能也不尽然。
一些公开的信息也印证了这种猜测。无论是国家能源局的信息,还是一些官方背景人士的表态,都显示出,通过更高的电价补贴来拯救国内光伏制造业的做法,可能并不在决策层的考虑中。
在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的有关落实此次国务院光伏新政的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明确表示,将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网购电价格高、电力负荷峰谷差大、补贴相对少、用电量大且负荷稳定的工业园区,按照“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原则,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
与之类似,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资讯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也对媒体称,光伏产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补贴上,根本的出路还是要降低成本从而降低电价。
出于补贴资金压力以及一些原材料价格下降方面的考虑,标杆电价的逐步回落,的确是在情理之中。不过,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可能还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面临外部市场日益严峻的当下。
其中,首当其冲的则是传到效应,电价补贴的下跌必将传导到中上游产品生产环节,降会导致包括组件在内的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在技术未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组件价格之所以出现大幅下跌,其中不排除一些企业为了迎合下游市场,而在材料方面选择“以次充好”的情形。
补贴新政
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用于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向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
进一步来看,来自于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包括金太阳、屋顶光伏计划在内的专项工程,而电价附加则用来支持发展包括大型地面电站等没有列入专项工程的项目。
不过,受装机量逐年扩大以及征收因素等影响,上述资金一直存在着“寅吃卯粮”的情况,且有连年扩大的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所收取的资金远远难以满足补贴需求,资金缺口达110亿元。而在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补贴资金缺口已达200亿元,其中光伏发电的补贴缺口约为五六十亿。
解决这部分资金缺口最直接的出路,无非是增加资金总量,包括增加直接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可能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规模以及提高向电力用户征收的电力附加的标准。
相对于前者而言,提高后者的征收标准则涉及到电价的调整,其涉及面过大,调整时也无疑更加复杂。相比之下,增加前者的资金规模则无疑要简便的多。
此次国务院会议表示,将通过扩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规模来保障补贴资金按时发放。但具体通过那种方式,则并没有进一步明确。
标准仍未明确
除了补贴是否准时外,另一个受关注的焦点,则是电价补贴标准。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www.colorkauai.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WX:GBSkefu6 投稿邮箱:syy@gongboshi.com
- 下一篇:调整转折期 机床工具企业喜忧不等
- 上一篇:光伏的“敌人”究竟是谁?